一、就业率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?
就业率,看似是与找工作挂钩最紧的指标。
纵观各高校披露的数据,这项指标看似非常可观,但其中有很多可以剔除的水分。因为但从就业数据来看,很多学校就业率都是非常高的。但如此之高的就业率,是否意味着找工作容易呢?
答案是并不一定。
让我们先回到就业率的算法。按照教育部定义,毕业生就业率 =(已就业毕业生人数÷毕业生总人数)×100%,而“就业”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,主要包含了深造、就业两种情况。
以清华大学的算法为例。深造的毕业生包含了国内升学、出国(境)深造两种情况。而就业毕业生则包含签三方就业协议、灵活就业两种——这才是我们常识意义上“找工作”的那一部分学生。
可见,“就业率”的主要价值,在于表明当年毕业生有多少落实了出路,并且有相当一部分(尤其是本科生)的出路是继续深造。也就是说,就业率并不能说明有多少人在找工作、又有多少人找到了工作。
二、就业率高 实际就业不多
为了解答这个疑问,我们算出了每个学校实际就业的人数,发现高校之间差异显著。
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,2017年,该校毕业9995人,落实工作5647人,占毕业人数的56.5%,且这一数据里还有很多非对口工作的同学,以及只是签订了实习协议的同学。换句话说,有接近一半的人选择深造,剩下还有一半可能也不一定真正对口就业的。
一些理工类院校虽然就业率极高,但许多学生其实选择深造,实际就业比例远远低于学校公布的数据。例如,中科大和清华大学,都只有不到50%的毕业生选择工作。从这个角度,或许更能看出学校就业氛围的差异。
三、完全对口比例低,且就业质量堪忧。
大约十年前,就有学者在关注就业的“误配”问题。例如,翁杰等指出,“摒弃专业对口”、“先就业后择业”已经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主流就业指导思想。追求就业率单一目标的就业政策,可能会导致大学毕业生首份工作“误配”。
目前,大部分高校会在就业报告中披露专业对口率。仍以“985”高校为例,其给出的对口率数据一般在70%-80%左右。根据湖南大学2017年就业质量报告中的说法,“985”高校专业对口的平均水平为72%。
那么对口率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?
当下,各高校基本上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,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回访。例如询问“你现在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是否相关?”,然后给出选项:“很相关”、“相关”、“一般”、“不相关”、“很不相关”等等。而计算对口率,往往是把前三类的比例相加,都算入“对口”的范畴。所以,这个指标其实是比较宽松的。
同时,如果返回去查看问卷,会发现各高校在选项上的表述也不太相同。例如,中国人民大学使用了“严格对口”、“对口”、“一般”、“不对口”四级选项,北京大学则使用了“很相关”、“相关”、“一般”、“不相关”、“很不相关”五级选项。不同的表述方法,或多或少会影响问卷结果。比较不同学校间的对口率数据,虽有一定价值,亦不可尽信。
在披露了问卷结果的高校中,复旦大学有47.88%人选择了“非常相关”,接近一半。其次是山东大学、北京大学,在30%以上。
不过,更多的学校,专业完全对口的比例不超过1/3。另外,一些学校虽然总体对口率较高,在就业数据里面,至少有超过20%的人淤积在“一般对口”、或“比较相关”的模糊地带。
最后,对口率还反映在不同的专业上。高对口率,意味着找工作的目标总体上比较精准,搜寻成本小。将它与薪资结合时,我们发现,那些所谓“最好就业的专业”,往往就是高对口+高薪的专业。
事实上,早在2009年,就有学者在深入观察“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”现象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廉思,将这群由于低收入而聚居在城市的大学毕业生称为“蚁族”,具有“高智商、群居、弱小”的特征。
结束语:家居整装设计是一个巨大就业创业蓝海
一边是教育普及、高校扩张,一边是“在职贫穷”、“蚁族”和“蜗居”。高企的就业率之下,正是一代人的迷思。
作为大学生,很多都选择在毕业后学习专业技术重新定位行业,这已经成为一大趋势。
从四川省轻工业设计师联合会秘书处了解到,每天都会遇到各个大学毕业生重新选择专业和转行的应届毕业生。
四川是中国家居大省,有上万的家居生产设计公司,年产值超过一千亿,设计外包的投入每年超过50亿元。遗憾的是,目前很少有大学的专业涉及于此,这对于想转行就业或创业的青年人来说,也许这是一个值得关注抢占的蓝海市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