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场份额萎缩到了30%,2012年上半年中国电影整体性亏损;80%以上亏损,国内影视基地的日子不好过。这一背景下,投资100亿元的无锡“华莱坞”,引起了舆论关注。(8月14日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)
在技术上赢不了美国,在价格上低不过泰国,很多人拿这来质疑“华莱坞”.其实对于“华莱坞”来说,最现实的还是“内战”.挟100亿资金出场,“华莱坞”还真有可能在国内市场分得一杯羹。
观照“华莱坞”,不能忽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。特别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复杂化,转型升级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,文化产业更是被推向经济一线。
文化产业,100亿的规模,放到哪里都是“香饽饽”.至于说,项目到底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,到底会产生多大的效应,到底能不能走出国门与世界竞争,反倒是其次了。这就是一种文化产业发展的盲动,人人都想发展文化产业,但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按照文化规律来推进文化产业。说起来文化产业是一个新产业,但推进文化产业的理念还是旧的,还是和过去发展工业一样,贪大求洋、一轰而上,不顾实际、不求特色。
这样一种文化产业发展盲动,在有的地方已经“眉清目秀”,在有的地方还是小荷刚露尖角。因此,单纯指责“华莱坞”这个项目并没有多大意义。当一些人在指责时,说不定还有另一个地域的人在羡慕了;无锡方面真要是松一下口,不排除这个项目会在最短时间内,以更夸张的形式出现。
《人民日报》曾发表任仲平文章指出,“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、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,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;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,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”.要不要发展文化产业,这无需讨论;如何发展文化产业,需细细思量。可以预计,如果还抱着过去发展传统工业的理念,还只顾埋头摊大饼,不愿抬头看世界;还是只求数字政绩,不算投入产出,或许会推进一些文化产业项目,但指望出几个“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”,恐怕不太现实。
“华莱坞”背后盲动的文化产业,值得警惕